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

马王堆出土餐具,证明汉代就实行“分餐制”

当前位置:金融情报局网_中国金融门户网站 让金融财经离的更近>公司 > 正文  2023-08-10 01:05:09 来源:星岛环球网


(资料图片)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无论在哪个朝代,吃饭都是一件很普通却很重要的事情。透过饮食,甚至可以一窥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精神内核。中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不仅有大量精美的食器具,从云纹漆案到彩绘漆奁,还有大量的食材实物,从各种主食到调味酱汁,甚至还有功能表这类文字资料作为佐证,可以说是对汉代饮食文化多方位的呈现。

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两条竹蓆、四条草蓆以及六件匕,还发现了长条形的漆案,上有五个小漆盘,一个漆耳杯,两个漆卮,漆盘上还放着一双箸。这很可能就是当时贵族用餐的标准配备。

如果细细分析这些餐具,就会发现汉人饮食的更多细节,比如说,卮是用来盛酒的杯子,为圆筒形,边上有一个把手,跟现在的马克杯有点类似;耳杯则是用来饮酒的器皿,一般上面会写“君幸酒”三个字,代表着“请君饮酒”的意思。这两个器物配合,大致可以反映当时饮酒之风的盛行。《汉书》中提到:“百礼之会,非酒不行。”又说:“酒食之会,所以行乐也。”无论是日常宴饮还是婚丧嫁娶,都离不开酒,酒的需求量可以说非常大。

在汉代,很多名人都是好酒之徒,而且往往以此为荣。比如说东汉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就曾醉卧途中,被人称为“醉龙”;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士孔融,相传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也十分爱喝酒,经常说“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也。”除了漆卮、漆耳杯这些饮酒器具之外,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许多盛酒的大型器具,比如说漆锺2件、漆钫4件等,它们的底部分别书写了“石”“四斗”等计量单位,而且器身内还尚存酒类沉渣。根据研究,仅仅这6件酒具,容量就达到了70多升,可见当时酒的需求量是多么旺盛。

箸和匕一般是作为进食餐具配合使用的。“箸”,其实就是筷子的古称。明代陆容《菽园杂记》中说,当时民间有一些避讳的风俗,尤其在苏州地区为甚,因为“箸”与“住”“滞”字音接近,而行船讳住,所以就取了反义“快”字,因为“快子”多用竹制成,最后就变成“筷子”了;“匕”可不是现在说的“匕首”,而是餐匙。马王堆出土的匕由簸箕形的斗和长柄两部分组成,全身髹漆彩绘,相当于现在用的勺子。古人进餐时,箸和匕分工明确,《礼记》中说:“饭黍毋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梜也就是箸,所以说,箸是用来夹菜食的,匕是用来食饭的。虽然现在吃饭时仍同时使用勺子和筷子,但它们各自承担的职责却发生了变化。勺子不像古代那样专用于食饭,而是主要用于盛汤;筷子也不仅是夹菜的专用工具,它既可以夹取食物,也用于食饭,与“饭黍毋以箸”的古训完全背道而驰了。

汉代的烹调方式也与现代不同。现在炒菜做饭,主要有炒、煎、炸等方式,但在汉代,油炒的方式并没有推行开来,人们用得最多的是将肉物菜料一锅煮的方法,这也就出现了“羹”这样的食物。《说文》中“羹”的解释是“五味和羹也”,意思是说,羹是五味调和成的肉汤。我们现在也喝羹,但在古代,羹的重要程度远远超出想象。汉代著名的经学家郑玄就称羹食为“食之主也,自诸侯以下至庶人无等”。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还创造了一个与羹有关的成语:分一杯羹。当时楚汉争霸,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回了一句:“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