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本报记者 杨小嘉
京冀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又有新模式涌现。近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北京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京投公司”),北京青年报记者跟随北京市发改委实地探访了“北京设计+保定制造”的新型产业模式,看北京、保定如何联手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装备名片。
打造京冀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
【资料图】
在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京投公司”)一层展厅里,摆放着多款轨道交通列车模型。这里面,有的车型已奔跑在北京地铁11号线(冬奥支线),有的将服务于北京地铁12号线,还有的已走向全国。这些列车模型大多是在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由图纸变成一列列崭新的列车并下线使用的。
“今年3月,这款车刚从位于保定的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下线。”京投装备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马艳波指着最新的一款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列车介绍,“这款列车不需要(外部)供电,靠自身储存的氢能和动力电池来运行,加一次氢能跑100公里。这是我们响应国家双碳政策,立足节能减排自主研发设计的,烧的是氢,释放的就是水,实现了零碳排放。”马艳波说,这款车可以两辆车连在一起走,也可以3辆车、4辆车连起来,在列车运行高峰时段可用多编组提高运能,小客流时则可以用小编组节能降耗。
这种“北京设计+保定制造”的轨道交通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新格局是京投公司及所属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京投装备”)打造京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的一种新尝试。
建立沟通机制确保高效协作
“北京设计+保定制造”的核心是将列车的设计与制造分开,分别在北京、河北两地开展。在北京设立技术研究院,着力打造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研发平台。截至目前,技术研究院紧跟轻量化、智能化、环保化、便捷化趋势,已经打造出囊括主流车型及差异化特色车型在内的多个轨道车辆产品,形成了以市域车、A/B型地铁车、铰接轻轨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产品为重点,门类齐全且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谱系。
在河北保定设立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主要承担疏解集团轨道交通生产制造功能,培育提升轨道交通车辆智能制造能力的职责。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项目,2018年,京投公司及所属京投装备在保定市选定了一片1500亩的土地,投资40多亿元,建设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最终建成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典范工厂。据京投装备河北京车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钱兆勇介绍:“基地2020年投用以来,已经下线16种车型,共近600辆车。比如北京地铁11号线,也就是冬奥支线,是智慧地铁的示范线,列车集成了大量的智能化技术,冬奥期间大放异彩。还有正在调试的北京地铁12号线,生产的不锈钢全自动驾驶A型车,具备4+4灵活编组能力。”
研发在北京、制造在河北,如何实现两边团队高效沟通协作?马艳波介绍,主要通过三种沟通机制。第一是信息化协同。双方搭建了产品协同研发平台和工艺制造一体化平台,打通了研发基地与河北京车制造基地的数据传输。北京的设计可以直接传到河北京车,河北京车的问题能直接在平台上反馈,减少了大量的人员流动。第二是人才培养协同。技术研究院与河北京车制造基地形成了人才双向流通机制,研究院派驻厂挂职锻炼人员了解生产制造,也会借调河北京车的工艺人员来京提前介入设计,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很多复合型人才。第三是生产配合协同。北京河北两方经常做支部共建,就具体生产问题调研,提高技术生产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助力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
河北京车建成投用后,不仅拉动了保定地区的就业和经济,也对培育首都轨道交通及其关键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提升河北高端装备制造水平,改善保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城市品位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钱兆勇表示:“这几年有16种车型在保定下线,都是在北京设计,这样其实是把北京的创新资源输入到保定,本身就是给保定当地产业的一个支持,也真正实现了协同。我们落地保定之后,当地产生了很多配套企业,对当地制造业的品牌升级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未来,京投装备将立足京冀所需,优化布局造车、修车、研发和全生命周期维修服务四大业务板块,持续深化京津冀合作,积极落实京投公司“投资+创新”发展模式,打造轨道交通行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典范工厂,进而带动轨道交通配套产业和服务行业发展,为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提供硬核装备。
探访
河北京车:累计生产近600辆地铁列车
近日,北青报记者跟随北京市发改委采访团来到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一排排整齐的厂房坐落有序。车间外的试车线上,首列氢燃料混合动力轻轨列车正在进行功能调试。零碳排放、灵活编组……一系列新技术被应用于这款列车上。该车以氢气为燃料,创造了轨道交通的零碳场景,是京投装备北京研发、河北制造的又一示范项目。
相比大家熟悉的地铁车辆,这款氢燃料混合动力轻轨列车看起来更瘦,“腰身”只有2.65米,“颜值”十分高。别看“长得瘦”,载客量却不低,两节车厢构成的一个编组,满载可到300人。
登上列车,超大车窗给人通透明亮之感,车头处因为没有驾驶室,车前风景一览无余。从车头望向车尾,智能“魔窗”更让人十分惊喜。列车技术人员介绍,车尾处的玻璃窗可变身为智能显示屏,既可以播放视频,还可以显示播报到站信息。
氢燃料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作为新一代轻轨列车,采用无网供电技术,以“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为动力源,列车支持多单元灵活编组,具备全自动驾驶功能,最高运营时速80公里。“列车同传统轻轨车相比,具有多项显著优势,因为采用无网供电技术,可以实现和城市轨道交通和市郊铁路的跨网运营,能广泛应用到机场、城郊通勤、景区旅游等场景。”该技术人员介绍。
作为目前保定从北京引进的大体量项目,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已累计下线16种车型,生产出近600辆列车,产值超过35亿元。河北京车党委副书记张冬威介绍,“为支持项目早建成、早投产,京冀两地强服务、破难题,为项目保驾护航。建设之初,河北省保定市主动与我们对接,帮助我们60天就办清了所有的证照;240天完成了组装车间建设;415天实现开工达产。一次次刷新的速度,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保定吸引制造业企业的愿望和热情,也创造了‘京投速度’‘京投质量’。”
自2019年启动车辆试装以来,河北京车已累计为北京和浙江绍兴等城市生产地铁列车近600辆。目前正加快为北京地铁3号线、6号线、12号线、15号线和大兴机场线生产电客车,满足相关线路的客运组织需求。
据了解,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数字化智能生产线,可以向用户提供时速200公里及以下不同速度等级、不同车体材质、不同牵引方式的系列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产品和定制化服务。
置身宽敞明亮的车间内,抬头还可看到巨大的生产进度显示屏,上面实时更新着月订单、周工序等完成率,水电气能耗监控也一目了然。车间80%以上的设备都是智能化联网,通过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控,随时可以掌握车间生产进度。
“研发中心设在北京,制造基地建在保定,既保持了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有效汇聚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和创新资源,又实现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就业。”张冬威说,该项目实施以来,也对培育首都轨道交通及其关键零部件等上下游产业,提升河北高端装备制造水平,带动环京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河北与京津高效协作,精准对接的大手笔层出不穷:张北云联数据中心等项目投产运营,中国船舶涿州海洋装备科技产业园、中电科涞水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加速实施。
延伸
3000余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注册
3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注册,运河商务区已吸引注册企业约2.2万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700余家……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获悉,近十年来,北京市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与津冀的协同联动,扎实推动协同发展战略在京津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实现减量提质,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制定实施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2.44万件。
在雄安,北京支持符合雄安新区功能定位的创新资源在雄安新区集聚发展,加快推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选址等工作。3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注册。17家市管国企在雄安新区投资项目100余个,涉及基础设施、城市运营、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
在城市副中心,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保持每年千亿元投资强度,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优质资源要素不断集聚。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3+1主导功能持续加强,积极推动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市属国企、民营企业及跨国企业总部等资源落地发展,运河商务区已吸引注册企业约2.2万家,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级的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落户。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2019年以来连续四年举办北京通州与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160余个、意向投资额约1080亿元。
此外,京津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产业、科技、生态等专项合作协议。天津港在北京朝阳区设立服务窗口,延伸港口和口岸服务功能。搭建京津冀港口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建成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开通运行天津港至北京平谷集装箱班列,京津冷链物流园投产运营。北京燃气天津南港LNG码头建成。强化创新生态培育,推进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合作共建园区建设。京津双城联动不断深化。
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成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并设立天津、通州、燕郊分中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97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200亿元。“4+N”产业合作平台加快构建,京津冀三省市共同发布《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目录》,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分别达1000余家、4000余家,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5100余家,综合保税区实现封关运营,张承生态功能区加快绿色发展,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服务器上架规模已达32万台。生物医药、氢能等产业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北京研发、津冀制造”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京津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117家,培育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00余家。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京津冀三地将共同加强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构筑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同建好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不断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深入推进区域产业一体化,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等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政策。加强京津冀产业合作重点平台建设,探索推动京津冀自贸区协同发展,合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赵婷婷 王斌 武文娟)
关键词:
质检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