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海拔4200米的珠角拉山脚下,一座4605米的隧道,宛如一条巨龙从雪山胸膛里穿越。
高原边疆路遥,治理帮扶情深。国道317线珠角拉山隧道及接线工程项目部(即"昌都项目"),是中交一公局集团"4411"治理帮扶工作最后一个重点工作对象。6月3日,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尧、西南公司总经理周世斌带领两级工作组深入项目一线,共同开展专项治理帮扶工作。
藏东昌都,高寒缺氧。两级工作组中,有3位女同志,有6名同志第一次进藏,可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一下飞机,就立即分头行动,分别整理议题。尔后在宾馆集体召开短会议,统一思想共识,部署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集中研究制定开展治理帮扶工作方案。
高原反应悄然而至,大部分人员感到头昏脑涨、头重脚轻,连说话都气喘吁吁。但每一个人,都深知自身此行的任务、肩上的责任,都在忍痛坚持,继续投入工作。
4日一早7点半,工作组成员就驱车前往项目部。经过一夜的调整适应,大家的精神状态普遍还不错,不时用手机拍摄高原美景,分享给远方的家人、亲友。
许多人都想迫切的早点来到工地,近距离看看同事修建的雪山隧道壮美风景,都想抓紧和项目部的干部职工一起研究商讨,加强调查了解,把项目建设真正存在的难题找出来,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办公室主任王尧前一天晚上由于高原反应严重,始终无法入眠,干脆起来看材料写方案,加班到深夜。一早起来,他脸色不是太好。一路上,他时常想起集团公司领导对他的嘱咐,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沉下项目摸透实情,找准对策,做到真治理、真帮扶,使项目生产经营中心任务上台阶。
6月高原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晴空万里,转眼就是乌云密布,风雨交加,突降冰雹,气温骤降。项目部为工作组人员分发了一件军大衣御寒。而进藏前在成都时,已经达到35、6度,有点"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平常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生死关头豁得出去,这就是两级工作组的精神写照。一行10余人,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共下"一盘棋"。有的进现场实地察看施工作业面,当场交流传授制定整改方案;有的翻阅资料分析数据报表,梳理短板漏项找出问题症结;有的则走进职工中间了解思想动态,体现组织关爱注重人文关怀。在下午的总结会上,大家就项目建设过程中掌握的实情、难题,纷纷建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定出精准整改措施。
从工作看状态,从细节看作风。项目部副书记贾朝安一直陪同着工作组在协调对接治理帮扶的事宜,被工作组一行深深感染,"项目没建设好,大家吃苦受累不说,心里也特委屈!可集团公司、西南公司两级党委对我们项目展开专项治理帮扶,帮助我们找出路、谋发展,大家心里暖暖的,我们也有信心走出低谷!"
高原反应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跟每个人的适应能力有关。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的李静身体瘦弱,3号到达高原的当天晚上就有反应,恶心想吐。4号一早到项目部的路上,山路崎岖,长途奔波,又引发晕车,连项目部准备的早餐根本不敢看,实在吃不下去。在一整天的忙碌过程中,她几乎没有怎么吃饭,只喝了点水。
面对面教方法,手把手指路子。从早晨六点过起床到夜晚近十点钟才返回宾馆,中午都没顾得上休息,一天下来,每一个人都感到无比劳累,可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实打实的给项目找到了方法,带来了帮助,增添了信心,每一名工作组成员都有满满的成就感、幸福感。
项目30多名职工中,60%以上的在高原工作生活了两年以上,有两名同志自开工以来,就一直坚守在项目。有多少个夜晚,朴实隐忍的职工忍承受着剧烈的高原反应和无尽的乡愁,在悄然醒来。"我以前听别人说'在西藏,躺着就是奉献!'这句话感到不理解,但看到我们项目部职工每天的施工生活后,觉得他们真了不起!"第一次进藏的西南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满琪,看到脸庞布满"藏光",指甲有所凹陷的职工,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
"高原项目建设难度大,职工工作生活不易。越是在项目艰难困苦的时期,越要体现上级党委的真情关怀!"西南公司总经理周世斌这次带领公司一级工作组上高原,和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刘库多次交流商讨,如何在集团公司工作组的领导帮助下,团结带领项目干部职工真抓实干,顺利完成建设重任。
完成《"4411"昌都项目帮扶工作问题清单》的梳理制定,是迈出治理帮扶的第一步,关键是下一步两级工作组如何带领项目部对照问题责任清单,集体发力解决,逐项整改落实,实现问题挂账消号,确保工作末端落实。总结会上,王尧对"4411"治理帮扶分三步走作出解读:第一个阶段是对公司的帮扶;第二个阶段是对项目的帮扶,同时也是检验第一个阶段的帮扶成果;第三个阶段就是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工作,把公司和项目联系在一起,为以后的工作开展常态化打下基础。
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治理帮扶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比氧气更珍贵的是责任,比海拔更高远的是情怀。尽管任务艰巨,但工作组每一个人都始终以项目建设为重,以治理帮扶为要。无处不在的使命感,让他们始终充满斗志。
质检
推荐